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學期結束,再出發!

一個學期結束了,我到底學到了什麼?

今年大概五月中吧,我把網誌關了,不想再發表長篇大論,

如果有人真的喜歡看、想要看,我真的只能在這裡默默的道歉。

我實力不夠,我很希望可以將我自己對設計的熱誠傳染給大家,

希望就像實踐大學那般,把自己的目標定位成一個設計師,

傾全力去認真看待自己的life style、自己的設計原則、自己的喜好。

只是我還不夠格去感染別人,

我原本還在想,也許有一天我當班代,或是系代,

我一定會集結班上的人去推動跟設計有相關的比賽、活動、展覽。

但那要在我自己已經做出一點東西,有一點實力,能夠被認同的時候。

沒想到今天,我忽然被提名當副班代,提名我的那個人變成班代。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反正他就發生了。




扯了一大圈,這一年我到底幹了啥?

有一個長足的進步是在於設計理論的基礎,

從原本的模模糊糊到上了老曹的工設概論,

雖然上課的時候沒辦法真正體會,

但是在之後的日子裡我接觸了很多東西,

設計、產品、....等,都再次驗證老曹上課教的那些東西。

另外,設計魔力真的讓我成長很多,

除了設計知識、常識外,也讓我看到很多人待人接物不同的風貌而心理有所警惕。

技法方面,素描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光影的掌控以及透事的正確使用讓畫面立體感整個出來,

雖然我仍然覺得老師上課沒教什麼東西,但是一直不斷不斷的畫,真的有磨練到。

下學期,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怎麼說呢?

就是那門:平面設計吧。



((待))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The Windows (21)

窗外的憧憬(Secret Room)

Your room,secret room,only for me,I appreciated.

夢,我又再度想起你。回憶似乎不曾消逝,過往的爭執痛苦似乎也雲淡風輕能一笑置之。

如果你今天再來問我,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什麼。

只是就如同先前的我所說服我自己的那一句:

我所眷戀的你,是從前的你。

只是你似乎不從變過,變的,是受傷越來越多的心,還有我對你的感覺。

變的人是我,我不否認。從前從前,我沒想過我可以這麼喜歡一個人,

可以把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曾經,你離開,你好不容易選擇離開,

為什麼又要再回來,為什麼我還要死纏著你不放,我不夠好,我只會帶來傷痛。

冷卻的感情,我們經歷過。這次我選擇分開,讓我們好過。

我以為我可以忘記一切,對你的感覺對你的眷戀。

半年後,你說你還想要再在一起,但是我拒絕了。

是真的沒感覺了嗎?是嗎?但是還再眷戀,不是嗎?

一年後,我做了這個夢,夢到你的房間,經歷滄桑的兩個人,坦承心中,赤裸,

你說這是一個只有我才能來的地方,然後你將永遠消失。

然後我醒了,我錯愕、苦惱,好像做錯了什麼,好像錯過了什麼。

我好想鑽回夢裡去。

不知道為什麼,想著想著我又睡著了,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手上拿著地圖,

延地圖我找到你的房間,你已經不在裡面,但是有回憶,我好像感受的到你。

你的電腦是開著的,但是螢幕是關著的。旁邊貼了好多米黃色的老舊紙張,但是上面什麼都沒寫。
床邊的床,有我們躺過的痕跡,椅子沒有靠攏,你在哪裡?

睜開雙眼,我又回到了現實世界。

熱水從頭上開始往下奔驣,不知道想洗掉什麼。

沒有表情,我依然沒有表情的面對。但是我心中?

我不知道。

打著這篇網誌,想記錄著什麼,想表達著什麼,心中是不是仍然有股渴望?



面對另外一個人,我們無緣,我想我放棄吧。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The Windows (20)

窗外的憧憬(轉變)

是該轉變,也許早該轉變,又或者,早已轉變。
一年即將過去,自己是否有成長?

我敢肯定的說:有。

這個人非常具有爭議,但不可諱言的是他讓我產生很大的轉變。

平設課,內心裡的頑固執念狂被解放,開始挑戰所有我曾經不敢做的事情,

黑白到色彩,簡單的複雜,讓過去的美術老師認不出是我的作品。

那張自畫像,是一個開始。

從最一開始還是習慣使用柔和的色調,到開始使用高彩度的對比以及漫畫事的排版,

正常的人物角色變成奇形怪狀的抽象心情表現,

素描筆、色鉛筆、蠟筆、水彩筆、沾水筆,逐漸出現在我的畫作上,

曾經沒有的,有了,曾經不敢的,敢了。

真的很感謝吳阿毛同學以及阿靈同學,

若要說我真的在色彩方面進不了也是你們的教導有方。

自畫像,一個怨念的展現。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個是我畫的。

第一次在畫作上感受到所謂的"靈感",

一種不需要言語、不需要思考,很直覺就會開始動的一種狀態。

美術之外,

一年之內不斷的接觸一些產品設計以及在設計魔力上不斷吸收那些業界設機師的經驗,

對於設計,有了更多的認識,認識了設計的現實、殘酷,同時也了解設計其實也可以很美好。

我一度想,我去念媒體好了,我不想做商業化的東西。

但是換角度想,設計真的是產品的附加功能嗎?

如果真的打從心裡這樣想,那絕對設計出來的都是那些商業化的鳥東西。

設計還是很崇高,崇高不是因為他潔淨一絲不染,

而是因為它可以深入每個使用者的生活,

只有商業化的產品才有辦法深入使用者的生活,

而我想做的就是那商業化的"設計品"。



一年了,到底有沒有比較成熟?我不知道,

在大家眼中,我仍然是個大孩子。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公民服務役

我們所在的社會是怎麼了?
-----

今天很無意的跟老爸聊起環保,老爸和老媽是慈濟志工,常常會去做環保。
聊到能源與資源回收的問題,不禁心有所感慨。
雖然說這一切是工業化帶給人類便利的後果,但是,
在普遍環保意識的崛起,早該是大家一同面對環保課題的時候了。
在國外,不論是政府與民間都極力倡黨所謂的環保以及落實公民教育,
然而在台灣,就某些方面來說這只被拿來當作政治宣傳的手段,並沒有很確實的落實環保概念。
公民教育也是一樣,在台灣居然只是國中三年的課程,其學習也只是課本內的隻字片語,這能帶給我們什麼?
當然並不是說國外就做得多好多好,只是在兩者相較之下,你就知道自己有多糟,你就知道在政權優先的前提下我們的權力淪落了多少。

(PS:當然,在這裡不要指著我說我又做得多好,憑什麼在這裡長篇大論頭頭是道。
我絕對不會想理你。)

其實當我爸提到他們志工在做的的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時,忽然想說,
這種是好像根本每個人都應該付出去做,因為受惠者根本就是大眾,全體人類,
為什麼只有少數人在做??
因此我想到的是-公民服務義務,
所謂公民服務義務,就好像男人(在台灣)當服兵役,學生(在台灣)要學9年國民教育。
身為公民,每年或每個月必須撥出一段時間參加志工。
無論是服務種類是什麼,也許維持交通、也許當社區巡警、也許做社區環保、照顧弱勢團體...等等,
每個月就算只要撥出一個下午兩三小時的時間,也是足夠的。

體會環保重要性,學習如何做環保,就在於親身做環保開始。
同樣的,藉由不同的服務種類也可以學習到不同東西。
比如說,如果你今天參加慈濟的掃街活動(清掃街道),掃了一下午的垃圾。
當然你一定會很累,心裡也會很幹並且OS:媽的怎麼那麼多人亂丟垃圾。
但是,從此之後,當你不經意的亂丟垃圾的時候便有可能想起當初掃了一下午垃圾的幹。
同樣的,也有可能在看見別人亂丟垃圾時,你可能會撿起垃圾,
如果那個人是認識的人,你甚至有可能糾正他的行為。

這樣的策略,不僅利己,在大量人數投入於諸項服務種類,也有利於減輕原本少數志工的負擔,
對於整體的效率更能有效的提升。

像現在除了靠政府以及民間環保團體的努力外,其餘的人幾乎都是負責製造垃圾,
其中大約一半的人就算懂得做環保,但也頂多丟垃圾的時候會注意一下分類。
所以其實靠這些少數人來維持眾人所處的環境是很不公平的。
就算政府組織是有薪水可以拿,那麼那些志工們算什麼?憑什麼要他們幫你們擦屁股?

憑什麼要那些少數人,維護所有人的環境?




因此我更覺得這項策略的重要性,甚至各級學校都應該把此列為"課程",
像我老爸說,現在有不少的國中小學校會帶學生到慈濟環保站做志工服務。
只是這些仍然是不夠的,教育部應該將其編列為每年級必修課程,
到是不用教什麼心得報告或是期中考,
只是每個禮拜撥出兩節課的時間到各項服務機構當志工,
只要做滿一定時數就可以。

當然這項策略的詳細內容不要問我,我只是提出這樣的大概構想。
但是說到底,真正掌權的人根本不會想這些,
就像某政府要花一千多萬請某個知名環保人士來台灣做「演講」,
殊不知那一千多萬對環保其實可以更有效率的應用。

所以我才說,在這個「政權優先」社會,我們根本沒有權力,
或者說,我們根本忘記該有的權力,然後傻呼呼的被政客玩弄於股掌之間。

其實從前從前還有想從政的念頭,不過老媽說,你這種人在那種圈子根本活不下去。

....

我想也是,所以我現在在這裡。(囧~)

盲生教育淺談

首先,我想先告訴你們,為什麼我想寫這篇文章。
今年,好不容易在其中之後找到機會開始加入學校慈光社,開始逐步完成當初的目標。
雖然至今我才去兩次,談不上什麼資歷。但是,我很誠心的建議各位同學,每個禮拜三,如果晚上你沒事的話可以跟慈光社去「啟明學校」報讀。
這也許,跟念設計產品無關,我也不是要各位去體會一下自己多幸運。
只是希望各位有機會能體驗社會的每個角落。



-------

一個盲人的故事

■咫尺講臺天邊遠─陳國詩如願擔任講師

文/陳芸英
鐘聲響起,陳國詩在志工的帶領下,步履輕快的走進教室。

「哇…喔…喔!」全班先是一陣驚訝,漸漸轉為一片靜默,「我們的英文老師是盲人瘘!」陳國詩熟練的打開手提電腦,一手按著鍵盤,一手摸著觸摸顯示器,學生 目睹他跟一般老師幾無二致的點名方式;只是有些同學不習慣說「有」,手舉了好久,其他同學才提醒他,「你舉手老師看不到啦!」

六個月大高燒導致失明
四十九年次的陳國詩,是在六個月大時,因突然的高燒導致雙眼失明,「所以我從來沒『見過世面』,一直都『目中無人』,這一路走來,除了摸索,我用『心』彌補先天的不足。」每年一開學,他總要不厭其煩的向學生這麼「自我介紹」一番。

陳國詩從小就對英文有興趣,國小畢業後他打算跟其他同學一樣到補習班補英文,但補習班因他看不到而不讓他報名。他老大不服氣的說,「不補就不補嘛,看最後誰的英文厲害!」

他後來在無意間發現,收音機裡有英文廣播教學節目,欣喜若狂,便跟著收音機發聲,學些常用的單字和基本句型。

升上鹿港高中,他發現光讀教科書無法提升自己的英文程度,於是向中央圖書館大量借閱書籍(中央圖書館有供盲人閱讀的點字圖書),並且積極補充課外教材,包 括自己點譯英文文法書、「九百句型」譯本、狄克遜成語、英語正則等,立志以「淡江英文系」為第一志願,將來成為一位英文老師。

念英文系靠同學協助
但是,當時的大學並沒有開放「英文系」給盲生就讀,陳國詩自問,「如果我有能力卻因為我是盲生而不能念,我會甘心嗎?」最後他想到「自救之道」。

陳國詩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臺灣省教育廳廳長;同時「上書」經國先生;鹿港高中的主任也請學校的英文老師各自寫信回他們的母校,請求英文系開放給盲生就讀,但得到的答案幾乎是「師資、教材和設備等不足,礙難照辦」,有的則置之不理。

一向自負的他,在接二連三的事件之後,變得格外落寞、孤獨。

高三下學期的某一個早晨,校長說,他要到淡江大學找英文系主任談談;他收集了很多關於美國盲生教育的新觀念,也帶了陳國詩高中三年每一學年拿全校第一的成績單。皇天不負苦心人,淡江英文系終於開放讓盲生就讀,而陳國詩也不負眾望如願考上。

由於當時沒有點字教材,盲生念書需要明眼同學的協助,將教授指定的教材逐字逐句念給盲生聽,盲生再將聽到的內容「點」成點字,成為自己的課本;很幸運的,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願為他「報讀」。

英文系的課不但份量多,老師上得也快,通常辛辛苦苦點了十幾個小時的教材,不到一二十分鐘就上完;更令人泄氣的是,有些花了幾天才點成的內容,老師上課卻不用,臨時改變教材。

這麼一來,進度落後要趕進度,出了意外要補進度,在這一大群熱心又有愛心的同學陪伴下,陳國詩的成績頗為可觀,他在大一一次英文能力測驗中得到第一名;大 一下學期僅以零點零四分之差,居班上第二名;大二獲選全校優秀青年;大三分別在上、下學期得到班上第三名與第一名,最後以平均八十點四分、班上第六名的成 績畢業。

就業之路走來艱辛
對於就業,陳國詩的目標很明確,他想在「明眼學校」當「英文老師」。為了實現教育理想,在畢業的一年內,他向普通中學寄出四十多封應徵函,終於獲得一所學校的試教通知,可惜因試教不理想,沒被錄取。

隔年他再寄出四十幾封信,雖有一位校長表示願意考慮,不過也不了了之。

兩年的「失業」,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在長官的推荐下,他進入「臺北市立圖書館盲人資料中心」工作,「教學夢」只能暫時鎖在記憶裡。

工作八年之後,他重拾課本,考上了靜宜大學英文研究所。

即便當時已經發明盲用電腦,但點字觸摸器的閱讀速度至少落後明眼人一倍以上,同一篇文章,明眼人需要一個小時閱讀,盲生就得花兩小時以上;明眼人看文章可 以同時讀好幾個字,但盲生快不得,非得一個字一個字用手觸摸才行。而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扣除睡眠和用餐,盲生要從哪裡生出比明眼人更多的時間來閱讀?

從臺下到臺上
靜宜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陳國詩詢問當時的系主任海柏女士:「我想留校兼課,不知道可不可行?」
靜宜大學的課表幾乎已經排定,但是海柏仍然誠懇的告訴他,「我會把你的事放在心裡,如果有機會,我會通知你。」幾個月後,陳國詩得到好消息,「『西洋文學概論』你要教嗎?」授課時間是民國八十六年暑假後的新學期開始。

他永遠記得第一次踏上夢寐以求的大學講臺時的情形,「從臺下走到臺上這條短短的路,我走得跟其他老師完全不一樣;它看似咫尺,對我來說卻曾遠在天涯。」

他繼續說,「你們上盲老師的課會有些難處,例如我無法寫板書,我看不到你們的表情,但是,我絕對有不一樣的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臺下學生靜靜聆聽,他 們大致能從老師的言談和外觀,窺探盲人求學的辛苦和堅持理想的勇氣;最後他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陳國詩則在掌聲中,開始教生平的第一堂課。


出處網址:http://www.mdnkids.com.tw/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76


目前陳國詩除了在靜宜教書之外,也是中山大學博士候選人,他即將成為臺灣第一位拿到博士學位的盲人。

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教英文?他說因為興趣;有人問他為什麼堅持要教明眼人,他說因為喜歡接受挑戰;有人問為什麼老是創造高難度的挑戰?他說,「我想touch生命的極限,不管那個極限是什麼。

這就是答案。


---

看不到光線的天使依然是天使,
潔白的翅膀,純真的心靈。
毫不掩飾的笑容,對著每一個面對他的人,
即使他看不到。

是,也許盲生是失去了視覺。
不管是先天上還是後天造成,
失去了視覺充其量只是少了一個接觸世界的管道,
好比失去了味覺,失去了聽覺。

只是因為對常人來說,我們過份依賴視覺,
所以我們的生活中,主要也是依靠著視覺來做決大部分的事情。
盲生之所以不便,只是因為我們創造太多依賴視覺的東西。

而我們也因此把盲生看成是一種"弱勢"族群或者"特殊族群"。
而盲生的教育也變成"特殊教育",而同學、社會對他也很輕易的貼上一個其是的標籤。

我每次去幫他們報讀,我真的衷心希望能夠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不只是念念他們想聽的東西。
我很好奇,這些盲生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其中又有幾個人,能向上一篇文章所說的去突破失去視覺的種種限制?

教育的影響實在很大,一個人失去視覺不代表他失去思考能力,不代表他們頭腦不好、邏輯不好。
相反的,去除了視覺上的總總影響,也許他們還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
為什麼要讓他們去接受那麼不一樣的教育,去讓他們的智商停留在初階階段?
難道每一個盲生都同時是智能障礙?

我上次報讀的那個小孩,小學三年級,我並不認為他有多笨,相反的,
他會自我檢查錯誤,他自己會判斷哪裡寫錯了。但是學了基礎的點字之後更上去的那些自然、社會、數學課程,
會讓他跟其他小朋友的差異越來越大,我不忍,但是我們能做甚麼?

回到一開頭提出的觀點,
盲生之所以處於弱勢,只是因為幾乎全人類都用眼睛去讀取事物,寫書、文字,都只能用看的。
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把平面的文字轉換成盲生可以了解的點字,是不是我們在學習上基本的距離就縮小了?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有一句話說錯了:
「當上天為你關了一扇窗,也會為你開另外一扇窗。」
也許上天真的會為你關了一扇窗,讓你生大病變盲生,讓你出車禍便殘障人士,
但上天並不會同時讓你的智商便高或者給你其他的禮物。

「如果上天為你關了一扇窗,事實上他是要你去開另外一扇窗。」
失去了視覺的盲生反而在更了解到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
失去了手或腳的殘障人士卻可以用嘴巴刁筆畫出遠勝過大部分人所能畫的畫。
事在人為,每一個困境事實上都是在引導著你該往哪裡走。

只是大部分的盲生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為教育逐漸剝奪他們的思考,
他們將以自己為盲人為腐敗的藉口,悲哀的看世界。
拜託不要,我真的衷心希望這些可以有所改變。

設計2.0 - 理論的開始

上了大學前,看了很多很多產品,感受到設計的魅力。
上了大學後,看了很多很多產品,感受到設計帶來的不同。
一個好的設計,可以讓產品具有價值與競爭力。
一個合適的設計,可以讓產品符合使用者實際的需求。
但是設計,是否都是這麼被動去迎接著世界,迎合消費者?

是,也不是。

設計的發生,在於工業革命之後,
當產品可以大量生產、複製,
一種產品必須面對的是數以萬計的使用者
而不是先前手工藝時代根據少數人去設計的奢侈品。

同樣的,一開始的設計也較著重於1.好生產2.機能為主
因為在經濟興起之初,人民平均所得雖然提高,慾望卻還停留在工業時代前期的水準。
意思是,對他們來說,生活依然是能過就好。

當然,迅速的產品大量產出,迅速的產品可以涵蓋所有人生活必須,
於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差異點令人錯愕的消失了。
同樣都是碗,為何我要用A排的碗?是因為A排比較便宜?
沒錯,這是早期的同類產品競爭,價格變成主要的市場競爭方式,
雖然機械化生產之後大量的人力被取代省下大量的工資,
但是成本降低,利潤也因為著同類產品的價格競爭而降低。
於是設計開始轉變。

從早期赫赫有名的「形隨機能」到「形與機能並重」以及現代的「形隨感情」,
設計越來越趨向人性,在一切機能達到飽和,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差異便在對於UXD(註一)之研究。
所以一個(現代)產品的形成的關鍵便是要針對什麼樣的人。

雖然說這個產品與人的主從關係並沒有問題,
但是這個關係卻也導致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隨著不斷不斷的產品被生產,滿足每一個世代的使用者,每個使用者本身也不斷的"進化"。
這是所謂「慾望教育」(註二)的一種現象。消費者、使用者的需求不斷的被提升,達到更高的要求之後,
產品"被迫"去適應更高要求的消費者,而消費者在使用後則又更進化。
對於產品來說,這是無止境的追逐。根據產品規格提升-使用者要求提升關係,
我們可以預見最終產品再也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從此消費者的慾望無法獲得任何滿足。

有趣的是,觀察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其實對於使用者來說,更新的設計並沒有使消費者獲得實質上的好處,
換言之,其實產品根本沒有去完成消費者的求,只是單純"適應"慾望越來越高的消費者。

所以這個時候,真正最重要的問題浮現出來:

使用者到底要什麼?


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使用者告訴我們他要的是什麼。
而是我們要去看使用者到底要什麼。

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我們看到更多的問題急切被解答。
產品在這問題之中不再是一個被用來尋找答案的角色,
而是一個主動導引人們去獲得答案的腳色,或有知覺,或毫無知覺的進行著。

產品的主動性

雖然說原先產品應當是一個被設計用來適應消費者的東西,
但是一個產品一但能夠在一個消費者身上達到預期的目的,
同樣的方法則可以被大量複製到不同的消費者身上,
而產品從被消費者影響到影響消費者,進而透過消費者去影響消費者。
這種被隱藏的無限連鎖關係其實從第一個產品被"設計"出來之時,便已經存在。

套用web2.0(註三)的概念,一個產品的所有功能不是被制式化設定的,
而是藉原先基本功能與使用者互動之後產生新的功能,
而同樣的情況也不斷的發生在其他產品與消費者之間,
如果兩者互動之後的結果如果是好的,那這個正面的影響便會討用在每個同性質的使用者上。
(反之,就變成相當可怕的事情,所以說做每件事情都必須謹慎。)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個產品能夠藉由與消費者互動後讓消費者意識到「開車不喝酒」,
那麼對於同性質的消費者而言他們也能意識的,就某種曾面來說,是一種宣傳,就某種層面來說,是一種教育

在近期的天下雜誌中有一個成功的例子:

美國大多數的小孩因本身飲食以及生活習慣還有不愛運動等不良因素造成肥胖,
而政府在歷經長久時間的「宣導」之後效果仍不盡理想。
與(類似發包的)廣告公司討論後,結論因為多數小孩本身對宣傳的東西不感興趣,
也不喜歡被管,因此宣傳的內容對於小朋友來說耕本是毫無作用。
因此廣告公司沿用WEB2.0的概念,根據小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嘗試以及同學朋友間的模仿比較心理,
設計了一個案子:

一個黃球,上面只寫著三句話:
一、任意玩弄這顆球
二、將你的玩法分享給一位朋友
三、將這顆球分享給一位朋友
同時這顆球上面寫著一個獨一無二的號碼

而這球(一定數量,約幾十萬顆)被隨機分配不同的家庭,
一開始小朋友也許覺得新奇,只是隨意玩弄,
但是隨著傳遞的次數越來越多,
後面的小朋友都想超越前面小朋友的玩法,
而各式各樣的玩法出籠、難度也越來越高,
玩的地方,從家裡到室外,從街頭到學校,
並更藉由拍成影片上網與更多人分享。
一段時間之後,甚至有知名的影星收到這顆球,也開始完這顆球,
而玩球一時間便謂為風潮。
另外,獨一無二的識別碼也讓平常都不愛外出的小朋友接由上網登入這個識別碼,
而認識其他同樣玩過這顆球的小朋友,對於某些不愛交友的小朋友來說,在某個層面來說對於其有正面鼓舞的作用。

而事後,美國衛生組織(實際名子不記得)調查統計,小朋友的運動量提升了約2/3,而證明這個方法的有效性。

而這個方法在現在被稱為「行銷2.0」(註四)。



這是一種產品主動去改變消費者的例子,同樣的方法雖然無法被複製,
但是這卻證明了產品的主動性以及其強大的連鎖性

因此當我們回顧到現在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家庭)、人與社會之間(公眾事物)、人與環境之間(環保)其實都是可以藉由產品以類似的著力點去改變、去解決。

產品不再是一個因為消費者怎樣而怎樣的角色,而是在這個混亂的世代,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便成什麼樣子,而我們設計什麼產品。

一個產品除了本身的機能、外形、感覺上應該要具備外,
Do men good, do society good and do the environment good.

所以說,老曹的「設計就是愛」,事實上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概念,
只是對於現代的產品,卻不是這樣子。

雖然現在的大眾以及絕大多數"隸屬於"公司的產品設計師們不斷不斷的製出養大消費者慾望的肥料
我仍可以預見,這個想法的可行性,雖然,很難。

但是,那又怎樣?







註一:UXD,即「User Experience Design」。使用者經驗設計,主要是對使用者使用的情形、累積的經驗、生活的研究結果來探討產品的發展。

註二:慾望教育,此一詞出自日本新銳設計師-原研哉 先生所著《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主要論述任意產品藉由任何形式誕生後,除了對滿足消費者需求之外,也會教育著消費者。
在書中主要強調著,產品較與消費者品味一事,在此則借用其概念論述其他方向。

註三:web2.0,一種讓使用者與已完成的網頁互動的形式,藉由使用者的「參與」,網頁也隨之改變。

註四:行銷2.0,「engagement(交心)=exposure(曝光)+experience(體驗)」是行銷2.0之3e概念,主要是敘述一種資訊傳播方式,不是藉由單方面的廣播,
而是更藉由被傳播者接受資訊後產生的反應去結合而達到另一種傳播。以我來想的簡單例子就是核分裂反應。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

美學價值淺談

一年前看了新一代展,用自以為是的傲氣去看所有的作品。以為,可以指出每一個作品的缺點是多麼厲害的事情。對於設計,認知就好像工業革命之初的設計觀—「形隨機能」。不斷的從功能性的角度去觀看每一個作品,並且鄙視那些所謂的裝置藝術,認為設計,必須是一個完美的東西。
年少輕狂的夢想,渴望未來能夠成為一名設計師,不要裝置藝術,不要商業化作品,想要一個真正「Do man good」的設計。

一年後的今天,我又看了一次新一代設計展。我還是忍不住的用那傲氣的眼光去看著每一個作品。以為,可以指出每一個作品的缺點是多麼厲害的事情。對於設計的認知,我真的有進步嗎?隨著新一代展的結束,得獎結果的揭曉。每一個得獎的作品我仔細檢視,我體認到不一樣的事情。

過去,雖然我同意「美學」在設計上的重要性,但我從不認為「美學」是這麼如此具有關鍵性。當我開始仔細體驗那些得獎作品的美學,我開始感到害怕,因為我是如此的不懂美。

過去,我以為美學就相較於人的外表,機能相對應於人的內在與能力。理所當然的我忽視了深被誤會的美學如此多年。這句話,在今天被我重新定義:「美學,相對於一個人,好比其外在行為,包括基本的長相、儀態、行為舉止、待人處世,那種任何別人可以認識他的途徑,那是美學。而機能,是那個人的本身,他的心靈、思想、邏輯。」以此來說便截然不同,原來美學和機能是如此的形影不離。機能造就美學,而美學又反映著心靈。原來美學和機能從來沒有高下之分,從來沒有誰比較重要。

在此認知之後回來看那些設計作品,推敲設計的動機。其實那根本不是裝置藝術,也許這個詞彙讓他們被誤會、被貶低。美被人需求著,嚴然已經是一種機能。以美為目的的設計,也是一種為人的設計。不是奢侈,不是過多的享受。現在的社會本就在進化著,也許每個族群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但並不能一干子打翻那些,為了增加生活情趣而設計的作品。對於那些比較沒有衣食困慮的使用者,美是他們生活所需的糧食,好 比窮人需要衣食溫飽般。當然,這麼說並不是找了一個美麗的藉口讓富人可以更肆無忌憚的追求奢華享受。那些以美為主要訴求的設計,哪一個不重視環保?哪一個 浪費資源?那些設計,很多很多,不只新一代的作品。讓美找到更多的表現方式,讓美、華貴的感覺,可以在珠寶等貴金屬以外的材質上得到。降低了美的可能性,提升了美在環境中的生存力。事實上,我們更應該重視這種被稱為"裝置藝術"的設計。

The Windows (19)

窗外的憧憬(大志)

窗外的憧憬,那藍天,我好久沒再看。
兩個月過去了,時間彷彿對我陌生般的沒招呼聲就走了。
這兩個月做了不少作業,忙得不像話,對於設計,我不知道我成長了多少。
我只知道,我好像很久很久,沒有再次靜下心。

看,一年要過去了,我即將升大二。
值得高興的是,我仍然在前進,對於我的夢想我仍然沒有放棄。

只是越來越多的嘗試再嘗試,不斷的失敗再失敗。
有時候好懷疑,會不會我就是那傳說中不適合念設計的人?

但是我想念設計,我覺得設計不只可以帶給別人物質上的美好,
而是心裡、生活、質的提升。

我的確很理想化,我的夢想也很理想。
理想到我似乎無法接近。而我也一再的修改,想要更容易接近容易達成。
但我又害怕,夢想會不會就這一變了?

設計產品真的能幫助人嗎?
根據我設計2.0中提出的連鎖理論,是可能的。
但是他有很多的前提問題,
畢竟很多廠商的利益是建築在消費者的劣行,
如果修改了那些劣行,廠商就不再賺錢,
光是這樣的利益喪失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彈以及不合作。

唉。

我又在文章中嘆氣了,
窗外的憧憬,曾幾何時你又變得更加模糊了?

班上的朋友們,為什麼你們這麼不積極?
班上的朋友們,為什麼你們隊設計這麼沒興趣?
難道你們不是來念設計的嗎?
難道你們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名設計師而來的嗎?

你們的志向呢?
還是你們的窗外,根本只有平凡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