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The Windows (23)

窗外的憧憬(失望)

大眾,對政治失望。

而我,更對大眾失望。

制度,很明顯的有問題,

也許,改正並不是那麼容易,

但是,對於一個小小的論壇,

身為裡面的會員,那麼一點義務,盡不到,

那麼一點責任,做不到,

對於公眾環境的惡化,沒有人願意出面,

選擇漠視、逃避,然後自己為處之事外,

我好恨好恨,為什麼我今天在台灣,

為什麼為什麼,沒有人有那麼一點愛國心,

天天任意造受媒體的強姦、政治的強姦、極端主義份子的強姦,

還自以為處之事外,還自以為獨善其身,

台灣的社會,就是被這樣的人所敗壞,

貪腐爛權的人,在民主進步的國家早就被公幹下台,

台灣民眾役是為何如此薄弱,

我好心痛,流淚。

我的國家,我的台灣,我愛台灣,但是一個人無能為力,

難道大多數出走的人都是這樣想嗎?

好難過好難過...

今天沒了設魔,少了個學習的地方,

明天沒了台灣,我還能在哪裡?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The Windows (22)

窗外的憧憬(誤會太深)

是誤會太深,還是其實根本沒有誤會?

討論,我可以心平氣和。只要那個人在這件事情上沒做什麼對不起我的事情。

但是交友之間的閒話家常,我不會想要因為怎樣而去改變,

或者說,我打從心底不認為我有錯。

旁觀者清?還是旁觀者根本沒進入狀況?

還是真的是因為我怪?

我不是常人,我講的話沒人聽得懂?

如果是這樣,我並不會因此而想改變,

我可以沉默,我可以很沉默很沉默很沉默,

沉默到你忘記旁邊有一個人。

只是我不想,

朋友,就某種程度上就是互相了解,

有些事情不需要講得很明白,彼此卻再清楚不過。

當然我知道這很難實現,有時候不懂我也願意再仔細去講。

只是有些人,是真的聽不懂,不能聽不想聽或者不屑聽,那我也無法。

這就是緣分吧。

囧慧暑假似乎搞了個計畫,我自己本身也有計畫想實行,

一開始大家都可以把夢做的很美很美,然後忘記實際做起來的困難和需要的決心,

並不是因為我是如此我也認為他是如此。

而是我看她做作品集的效率實在是非常之低,

所以我才在想她暑假如果真的有計畫只是說會實現會完成,真的做得到嗎?

我是在潑他冷水嗎?我是在數落他嗎?

也許他也這麼感覺的吧。

我想我也是這樣在誤會一個人,

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似乎就是這樣,

能了解的人一講就懂,想了解的人,解釋幾遍就會懂,不想了解的人我也無法。



什麼叫做質疑...

我這叫做質疑...?我這叫做數落...?

真的很難過。




瑩瑩說的批不批准,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說什麼...。

做人失敗,我做草就好了。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學期結束,再出發!

一個學期結束了,我到底學到了什麼?

今年大概五月中吧,我把網誌關了,不想再發表長篇大論,

如果有人真的喜歡看、想要看,我真的只能在這裡默默的道歉。

我實力不夠,我很希望可以將我自己對設計的熱誠傳染給大家,

希望就像實踐大學那般,把自己的目標定位成一個設計師,

傾全力去認真看待自己的life style、自己的設計原則、自己的喜好。

只是我還不夠格去感染別人,

我原本還在想,也許有一天我當班代,或是系代,

我一定會集結班上的人去推動跟設計有相關的比賽、活動、展覽。

但那要在我自己已經做出一點東西,有一點實力,能夠被認同的時候。

沒想到今天,我忽然被提名當副班代,提名我的那個人變成班代。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反正他就發生了。




扯了一大圈,這一年我到底幹了啥?

有一個長足的進步是在於設計理論的基礎,

從原本的模模糊糊到上了老曹的工設概論,

雖然上課的時候沒辦法真正體會,

但是在之後的日子裡我接觸了很多東西,

設計、產品、....等,都再次驗證老曹上課教的那些東西。

另外,設計魔力真的讓我成長很多,

除了設計知識、常識外,也讓我看到很多人待人接物不同的風貌而心理有所警惕。

技法方面,素描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光影的掌控以及透事的正確使用讓畫面立體感整個出來,

雖然我仍然覺得老師上課沒教什麼東西,但是一直不斷不斷的畫,真的有磨練到。

下學期,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怎麼說呢?

就是那門:平面設計吧。



((待))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The Windows (21)

窗外的憧憬(Secret Room)

Your room,secret room,only for me,I appreciated.

夢,我又再度想起你。回憶似乎不曾消逝,過往的爭執痛苦似乎也雲淡風輕能一笑置之。

如果你今天再來問我,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什麼。

只是就如同先前的我所說服我自己的那一句:

我所眷戀的你,是從前的你。

只是你似乎不從變過,變的,是受傷越來越多的心,還有我對你的感覺。

變的人是我,我不否認。從前從前,我沒想過我可以這麼喜歡一個人,

可以把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曾經,你離開,你好不容易選擇離開,

為什麼又要再回來,為什麼我還要死纏著你不放,我不夠好,我只會帶來傷痛。

冷卻的感情,我們經歷過。這次我選擇分開,讓我們好過。

我以為我可以忘記一切,對你的感覺對你的眷戀。

半年後,你說你還想要再在一起,但是我拒絕了。

是真的沒感覺了嗎?是嗎?但是還再眷戀,不是嗎?

一年後,我做了這個夢,夢到你的房間,經歷滄桑的兩個人,坦承心中,赤裸,

你說這是一個只有我才能來的地方,然後你將永遠消失。

然後我醒了,我錯愕、苦惱,好像做錯了什麼,好像錯過了什麼。

我好想鑽回夢裡去。

不知道為什麼,想著想著我又睡著了,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手上拿著地圖,

延地圖我找到你的房間,你已經不在裡面,但是有回憶,我好像感受的到你。

你的電腦是開著的,但是螢幕是關著的。旁邊貼了好多米黃色的老舊紙張,但是上面什麼都沒寫。
床邊的床,有我們躺過的痕跡,椅子沒有靠攏,你在哪裡?

睜開雙眼,我又回到了現實世界。

熱水從頭上開始往下奔驣,不知道想洗掉什麼。

沒有表情,我依然沒有表情的面對。但是我心中?

我不知道。

打著這篇網誌,想記錄著什麼,想表達著什麼,心中是不是仍然有股渴望?



面對另外一個人,我們無緣,我想我放棄吧。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The Windows (20)

窗外的憧憬(轉變)

是該轉變,也許早該轉變,又或者,早已轉變。
一年即將過去,自己是否有成長?

我敢肯定的說:有。

這個人非常具有爭議,但不可諱言的是他讓我產生很大的轉變。

平設課,內心裡的頑固執念狂被解放,開始挑戰所有我曾經不敢做的事情,

黑白到色彩,簡單的複雜,讓過去的美術老師認不出是我的作品。

那張自畫像,是一個開始。

從最一開始還是習慣使用柔和的色調,到開始使用高彩度的對比以及漫畫事的排版,

正常的人物角色變成奇形怪狀的抽象心情表現,

素描筆、色鉛筆、蠟筆、水彩筆、沾水筆,逐漸出現在我的畫作上,

曾經沒有的,有了,曾經不敢的,敢了。

真的很感謝吳阿毛同學以及阿靈同學,

若要說我真的在色彩方面進不了也是你們的教導有方。

自畫像,一個怨念的展現。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個是我畫的。

第一次在畫作上感受到所謂的"靈感",

一種不需要言語、不需要思考,很直覺就會開始動的一種狀態。

美術之外,

一年之內不斷的接觸一些產品設計以及在設計魔力上不斷吸收那些業界設機師的經驗,

對於設計,有了更多的認識,認識了設計的現實、殘酷,同時也了解設計其實也可以很美好。

我一度想,我去念媒體好了,我不想做商業化的東西。

但是換角度想,設計真的是產品的附加功能嗎?

如果真的打從心裡這樣想,那絕對設計出來的都是那些商業化的鳥東西。

設計還是很崇高,崇高不是因為他潔淨一絲不染,

而是因為它可以深入每個使用者的生活,

只有商業化的產品才有辦法深入使用者的生活,

而我想做的就是那商業化的"設計品"。



一年了,到底有沒有比較成熟?我不知道,

在大家眼中,我仍然是個大孩子。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公民服務役

我們所在的社會是怎麼了?
-----

今天很無意的跟老爸聊起環保,老爸和老媽是慈濟志工,常常會去做環保。
聊到能源與資源回收的問題,不禁心有所感慨。
雖然說這一切是工業化帶給人類便利的後果,但是,
在普遍環保意識的崛起,早該是大家一同面對環保課題的時候了。
在國外,不論是政府與民間都極力倡黨所謂的環保以及落實公民教育,
然而在台灣,就某些方面來說這只被拿來當作政治宣傳的手段,並沒有很確實的落實環保概念。
公民教育也是一樣,在台灣居然只是國中三年的課程,其學習也只是課本內的隻字片語,這能帶給我們什麼?
當然並不是說國外就做得多好多好,只是在兩者相較之下,你就知道自己有多糟,你就知道在政權優先的前提下我們的權力淪落了多少。

(PS:當然,在這裡不要指著我說我又做得多好,憑什麼在這裡長篇大論頭頭是道。
我絕對不會想理你。)

其實當我爸提到他們志工在做的的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時,忽然想說,
這種是好像根本每個人都應該付出去做,因為受惠者根本就是大眾,全體人類,
為什麼只有少數人在做??
因此我想到的是-公民服務義務,
所謂公民服務義務,就好像男人(在台灣)當服兵役,學生(在台灣)要學9年國民教育。
身為公民,每年或每個月必須撥出一段時間參加志工。
無論是服務種類是什麼,也許維持交通、也許當社區巡警、也許做社區環保、照顧弱勢團體...等等,
每個月就算只要撥出一個下午兩三小時的時間,也是足夠的。

體會環保重要性,學習如何做環保,就在於親身做環保開始。
同樣的,藉由不同的服務種類也可以學習到不同東西。
比如說,如果你今天參加慈濟的掃街活動(清掃街道),掃了一下午的垃圾。
當然你一定會很累,心裡也會很幹並且OS:媽的怎麼那麼多人亂丟垃圾。
但是,從此之後,當你不經意的亂丟垃圾的時候便有可能想起當初掃了一下午垃圾的幹。
同樣的,也有可能在看見別人亂丟垃圾時,你可能會撿起垃圾,
如果那個人是認識的人,你甚至有可能糾正他的行為。

這樣的策略,不僅利己,在大量人數投入於諸項服務種類,也有利於減輕原本少數志工的負擔,
對於整體的效率更能有效的提升。

像現在除了靠政府以及民間環保團體的努力外,其餘的人幾乎都是負責製造垃圾,
其中大約一半的人就算懂得做環保,但也頂多丟垃圾的時候會注意一下分類。
所以其實靠這些少數人來維持眾人所處的環境是很不公平的。
就算政府組織是有薪水可以拿,那麼那些志工們算什麼?憑什麼要他們幫你們擦屁股?

憑什麼要那些少數人,維護所有人的環境?




因此我更覺得這項策略的重要性,甚至各級學校都應該把此列為"課程",
像我老爸說,現在有不少的國中小學校會帶學生到慈濟環保站做志工服務。
只是這些仍然是不夠的,教育部應該將其編列為每年級必修課程,
到是不用教什麼心得報告或是期中考,
只是每個禮拜撥出兩節課的時間到各項服務機構當志工,
只要做滿一定時數就可以。

當然這項策略的詳細內容不要問我,我只是提出這樣的大概構想。
但是說到底,真正掌權的人根本不會想這些,
就像某政府要花一千多萬請某個知名環保人士來台灣做「演講」,
殊不知那一千多萬對環保其實可以更有效率的應用。

所以我才說,在這個「政權優先」社會,我們根本沒有權力,
或者說,我們根本忘記該有的權力,然後傻呼呼的被政客玩弄於股掌之間。

其實從前從前還有想從政的念頭,不過老媽說,你這種人在那種圈子根本活不下去。

....

我想也是,所以我現在在這裡。(囧~)

盲生教育淺談

首先,我想先告訴你們,為什麼我想寫這篇文章。
今年,好不容易在其中之後找到機會開始加入學校慈光社,開始逐步完成當初的目標。
雖然至今我才去兩次,談不上什麼資歷。但是,我很誠心的建議各位同學,每個禮拜三,如果晚上你沒事的話可以跟慈光社去「啟明學校」報讀。
這也許,跟念設計產品無關,我也不是要各位去體會一下自己多幸運。
只是希望各位有機會能體驗社會的每個角落。



-------

一個盲人的故事

■咫尺講臺天邊遠─陳國詩如願擔任講師

文/陳芸英
鐘聲響起,陳國詩在志工的帶領下,步履輕快的走進教室。

「哇…喔…喔!」全班先是一陣驚訝,漸漸轉為一片靜默,「我們的英文老師是盲人瘘!」陳國詩熟練的打開手提電腦,一手按著鍵盤,一手摸著觸摸顯示器,學生 目睹他跟一般老師幾無二致的點名方式;只是有些同學不習慣說「有」,手舉了好久,其他同學才提醒他,「你舉手老師看不到啦!」

六個月大高燒導致失明
四十九年次的陳國詩,是在六個月大時,因突然的高燒導致雙眼失明,「所以我從來沒『見過世面』,一直都『目中無人』,這一路走來,除了摸索,我用『心』彌補先天的不足。」每年一開學,他總要不厭其煩的向學生這麼「自我介紹」一番。

陳國詩從小就對英文有興趣,國小畢業後他打算跟其他同學一樣到補習班補英文,但補習班因他看不到而不讓他報名。他老大不服氣的說,「不補就不補嘛,看最後誰的英文厲害!」

他後來在無意間發現,收音機裡有英文廣播教學節目,欣喜若狂,便跟著收音機發聲,學些常用的單字和基本句型。

升上鹿港高中,他發現光讀教科書無法提升自己的英文程度,於是向中央圖書館大量借閱書籍(中央圖書館有供盲人閱讀的點字圖書),並且積極補充課外教材,包 括自己點譯英文文法書、「九百句型」譯本、狄克遜成語、英語正則等,立志以「淡江英文系」為第一志願,將來成為一位英文老師。

念英文系靠同學協助
但是,當時的大學並沒有開放「英文系」給盲生就讀,陳國詩自問,「如果我有能力卻因為我是盲生而不能念,我會甘心嗎?」最後他想到「自救之道」。

陳國詩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臺灣省教育廳廳長;同時「上書」經國先生;鹿港高中的主任也請學校的英文老師各自寫信回他們的母校,請求英文系開放給盲生就讀,但得到的答案幾乎是「師資、教材和設備等不足,礙難照辦」,有的則置之不理。

一向自負的他,在接二連三的事件之後,變得格外落寞、孤獨。

高三下學期的某一個早晨,校長說,他要到淡江大學找英文系主任談談;他收集了很多關於美國盲生教育的新觀念,也帶了陳國詩高中三年每一學年拿全校第一的成績單。皇天不負苦心人,淡江英文系終於開放讓盲生就讀,而陳國詩也不負眾望如願考上。

由於當時沒有點字教材,盲生念書需要明眼同學的協助,將教授指定的教材逐字逐句念給盲生聽,盲生再將聽到的內容「點」成點字,成為自己的課本;很幸運的,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願為他「報讀」。

英文系的課不但份量多,老師上得也快,通常辛辛苦苦點了十幾個小時的教材,不到一二十分鐘就上完;更令人泄氣的是,有些花了幾天才點成的內容,老師上課卻不用,臨時改變教材。

這麼一來,進度落後要趕進度,出了意外要補進度,在這一大群熱心又有愛心的同學陪伴下,陳國詩的成績頗為可觀,他在大一一次英文能力測驗中得到第一名;大 一下學期僅以零點零四分之差,居班上第二名;大二獲選全校優秀青年;大三分別在上、下學期得到班上第三名與第一名,最後以平均八十點四分、班上第六名的成 績畢業。

就業之路走來艱辛
對於就業,陳國詩的目標很明確,他想在「明眼學校」當「英文老師」。為了實現教育理想,在畢業的一年內,他向普通中學寄出四十多封應徵函,終於獲得一所學校的試教通知,可惜因試教不理想,沒被錄取。

隔年他再寄出四十幾封信,雖有一位校長表示願意考慮,不過也不了了之。

兩年的「失業」,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在長官的推荐下,他進入「臺北市立圖書館盲人資料中心」工作,「教學夢」只能暫時鎖在記憶裡。

工作八年之後,他重拾課本,考上了靜宜大學英文研究所。

即便當時已經發明盲用電腦,但點字觸摸器的閱讀速度至少落後明眼人一倍以上,同一篇文章,明眼人需要一個小時閱讀,盲生就得花兩小時以上;明眼人看文章可 以同時讀好幾個字,但盲生快不得,非得一個字一個字用手觸摸才行。而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扣除睡眠和用餐,盲生要從哪裡生出比明眼人更多的時間來閱讀?

從臺下到臺上
靜宜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陳國詩詢問當時的系主任海柏女士:「我想留校兼課,不知道可不可行?」
靜宜大學的課表幾乎已經排定,但是海柏仍然誠懇的告訴他,「我會把你的事放在心裡,如果有機會,我會通知你。」幾個月後,陳國詩得到好消息,「『西洋文學概論』你要教嗎?」授課時間是民國八十六年暑假後的新學期開始。

他永遠記得第一次踏上夢寐以求的大學講臺時的情形,「從臺下走到臺上這條短短的路,我走得跟其他老師完全不一樣;它看似咫尺,對我來說卻曾遠在天涯。」

他繼續說,「你們上盲老師的課會有些難處,例如我無法寫板書,我看不到你們的表情,但是,我絕對有不一樣的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臺下學生靜靜聆聽,他 們大致能從老師的言談和外觀,窺探盲人求學的辛苦和堅持理想的勇氣;最後他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陳國詩則在掌聲中,開始教生平的第一堂課。


出處網址:http://www.mdnkids.com.tw/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76


目前陳國詩除了在靜宜教書之外,也是中山大學博士候選人,他即將成為臺灣第一位拿到博士學位的盲人。

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教英文?他說因為興趣;有人問他為什麼堅持要教明眼人,他說因為喜歡接受挑戰;有人問為什麼老是創造高難度的挑戰?他說,「我想touch生命的極限,不管那個極限是什麼。

這就是答案。


---

看不到光線的天使依然是天使,
潔白的翅膀,純真的心靈。
毫不掩飾的笑容,對著每一個面對他的人,
即使他看不到。

是,也許盲生是失去了視覺。
不管是先天上還是後天造成,
失去了視覺充其量只是少了一個接觸世界的管道,
好比失去了味覺,失去了聽覺。

只是因為對常人來說,我們過份依賴視覺,
所以我們的生活中,主要也是依靠著視覺來做決大部分的事情。
盲生之所以不便,只是因為我們創造太多依賴視覺的東西。

而我們也因此把盲生看成是一種"弱勢"族群或者"特殊族群"。
而盲生的教育也變成"特殊教育",而同學、社會對他也很輕易的貼上一個其是的標籤。

我每次去幫他們報讀,我真的衷心希望能夠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不只是念念他們想聽的東西。
我很好奇,這些盲生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其中又有幾個人,能向上一篇文章所說的去突破失去視覺的種種限制?

教育的影響實在很大,一個人失去視覺不代表他失去思考能力,不代表他們頭腦不好、邏輯不好。
相反的,去除了視覺上的總總影響,也許他們還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
為什麼要讓他們去接受那麼不一樣的教育,去讓他們的智商停留在初階階段?
難道每一個盲生都同時是智能障礙?

我上次報讀的那個小孩,小學三年級,我並不認為他有多笨,相反的,
他會自我檢查錯誤,他自己會判斷哪裡寫錯了。但是學了基礎的點字之後更上去的那些自然、社會、數學課程,
會讓他跟其他小朋友的差異越來越大,我不忍,但是我們能做甚麼?

回到一開頭提出的觀點,
盲生之所以處於弱勢,只是因為幾乎全人類都用眼睛去讀取事物,寫書、文字,都只能用看的。
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把平面的文字轉換成盲生可以了解的點字,是不是我們在學習上基本的距離就縮小了?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有一句話說錯了:
「當上天為你關了一扇窗,也會為你開另外一扇窗。」
也許上天真的會為你關了一扇窗,讓你生大病變盲生,讓你出車禍便殘障人士,
但上天並不會同時讓你的智商便高或者給你其他的禮物。

「如果上天為你關了一扇窗,事實上他是要你去開另外一扇窗。」
失去了視覺的盲生反而在更了解到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
失去了手或腳的殘障人士卻可以用嘴巴刁筆畫出遠勝過大部分人所能畫的畫。
事在人為,每一個困境事實上都是在引導著你該往哪裡走。

只是大部分的盲生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為教育逐漸剝奪他們的思考,
他們將以自己為盲人為腐敗的藉口,悲哀的看世界。
拜託不要,我真的衷心希望這些可以有所改變。

設計2.0 - 理論的開始

上了大學前,看了很多很多產品,感受到設計的魅力。
上了大學後,看了很多很多產品,感受到設計帶來的不同。
一個好的設計,可以讓產品具有價值與競爭力。
一個合適的設計,可以讓產品符合使用者實際的需求。
但是設計,是否都是這麼被動去迎接著世界,迎合消費者?

是,也不是。

設計的發生,在於工業革命之後,
當產品可以大量生產、複製,
一種產品必須面對的是數以萬計的使用者
而不是先前手工藝時代根據少數人去設計的奢侈品。

同樣的,一開始的設計也較著重於1.好生產2.機能為主
因為在經濟興起之初,人民平均所得雖然提高,慾望卻還停留在工業時代前期的水準。
意思是,對他們來說,生活依然是能過就好。

當然,迅速的產品大量產出,迅速的產品可以涵蓋所有人生活必須,
於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差異點令人錯愕的消失了。
同樣都是碗,為何我要用A排的碗?是因為A排比較便宜?
沒錯,這是早期的同類產品競爭,價格變成主要的市場競爭方式,
雖然機械化生產之後大量的人力被取代省下大量的工資,
但是成本降低,利潤也因為著同類產品的價格競爭而降低。
於是設計開始轉變。

從早期赫赫有名的「形隨機能」到「形與機能並重」以及現代的「形隨感情」,
設計越來越趨向人性,在一切機能達到飽和,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差異便在對於UXD(註一)之研究。
所以一個(現代)產品的形成的關鍵便是要針對什麼樣的人。

雖然說這個產品與人的主從關係並沒有問題,
但是這個關係卻也導致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隨著不斷不斷的產品被生產,滿足每一個世代的使用者,每個使用者本身也不斷的"進化"。
這是所謂「慾望教育」(註二)的一種現象。消費者、使用者的需求不斷的被提升,達到更高的要求之後,
產品"被迫"去適應更高要求的消費者,而消費者在使用後則又更進化。
對於產品來說,這是無止境的追逐。根據產品規格提升-使用者要求提升關係,
我們可以預見最終產品再也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從此消費者的慾望無法獲得任何滿足。

有趣的是,觀察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其實對於使用者來說,更新的設計並沒有使消費者獲得實質上的好處,
換言之,其實產品根本沒有去完成消費者的求,只是單純"適應"慾望越來越高的消費者。

所以這個時候,真正最重要的問題浮現出來:

使用者到底要什麼?


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使用者告訴我們他要的是什麼。
而是我們要去看使用者到底要什麼。

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我們看到更多的問題急切被解答。
產品在這問題之中不再是一個被用來尋找答案的角色,
而是一個主動導引人們去獲得答案的腳色,或有知覺,或毫無知覺的進行著。

產品的主動性

雖然說原先產品應當是一個被設計用來適應消費者的東西,
但是一個產品一但能夠在一個消費者身上達到預期的目的,
同樣的方法則可以被大量複製到不同的消費者身上,
而產品從被消費者影響到影響消費者,進而透過消費者去影響消費者。
這種被隱藏的無限連鎖關係其實從第一個產品被"設計"出來之時,便已經存在。

套用web2.0(註三)的概念,一個產品的所有功能不是被制式化設定的,
而是藉原先基本功能與使用者互動之後產生新的功能,
而同樣的情況也不斷的發生在其他產品與消費者之間,
如果兩者互動之後的結果如果是好的,那這個正面的影響便會討用在每個同性質的使用者上。
(反之,就變成相當可怕的事情,所以說做每件事情都必須謹慎。)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個產品能夠藉由與消費者互動後讓消費者意識到「開車不喝酒」,
那麼對於同性質的消費者而言他們也能意識的,就某種曾面來說,是一種宣傳,就某種層面來說,是一種教育

在近期的天下雜誌中有一個成功的例子:

美國大多數的小孩因本身飲食以及生活習慣還有不愛運動等不良因素造成肥胖,
而政府在歷經長久時間的「宣導」之後效果仍不盡理想。
與(類似發包的)廣告公司討論後,結論因為多數小孩本身對宣傳的東西不感興趣,
也不喜歡被管,因此宣傳的內容對於小朋友來說耕本是毫無作用。
因此廣告公司沿用WEB2.0的概念,根據小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嘗試以及同學朋友間的模仿比較心理,
設計了一個案子:

一個黃球,上面只寫著三句話:
一、任意玩弄這顆球
二、將你的玩法分享給一位朋友
三、將這顆球分享給一位朋友
同時這顆球上面寫著一個獨一無二的號碼

而這球(一定數量,約幾十萬顆)被隨機分配不同的家庭,
一開始小朋友也許覺得新奇,只是隨意玩弄,
但是隨著傳遞的次數越來越多,
後面的小朋友都想超越前面小朋友的玩法,
而各式各樣的玩法出籠、難度也越來越高,
玩的地方,從家裡到室外,從街頭到學校,
並更藉由拍成影片上網與更多人分享。
一段時間之後,甚至有知名的影星收到這顆球,也開始完這顆球,
而玩球一時間便謂為風潮。
另外,獨一無二的識別碼也讓平常都不愛外出的小朋友接由上網登入這個識別碼,
而認識其他同樣玩過這顆球的小朋友,對於某些不愛交友的小朋友來說,在某個層面來說對於其有正面鼓舞的作用。

而事後,美國衛生組織(實際名子不記得)調查統計,小朋友的運動量提升了約2/3,而證明這個方法的有效性。

而這個方法在現在被稱為「行銷2.0」(註四)。



這是一種產品主動去改變消費者的例子,同樣的方法雖然無法被複製,
但是這卻證明了產品的主動性以及其強大的連鎖性

因此當我們回顧到現在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家庭)、人與社會之間(公眾事物)、人與環境之間(環保)其實都是可以藉由產品以類似的著力點去改變、去解決。

產品不再是一個因為消費者怎樣而怎樣的角色,而是在這個混亂的世代,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便成什麼樣子,而我們設計什麼產品。

一個產品除了本身的機能、外形、感覺上應該要具備外,
Do men good, do society good and do the environment good.

所以說,老曹的「設計就是愛」,事實上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概念,
只是對於現代的產品,卻不是這樣子。

雖然現在的大眾以及絕大多數"隸屬於"公司的產品設計師們不斷不斷的製出養大消費者慾望的肥料
我仍可以預見,這個想法的可行性,雖然,很難。

但是,那又怎樣?







註一:UXD,即「User Experience Design」。使用者經驗設計,主要是對使用者使用的情形、累積的經驗、生活的研究結果來探討產品的發展。

註二:慾望教育,此一詞出自日本新銳設計師-原研哉 先生所著《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主要論述任意產品藉由任何形式誕生後,除了對滿足消費者需求之外,也會教育著消費者。
在書中主要強調著,產品較與消費者品味一事,在此則借用其概念論述其他方向。

註三:web2.0,一種讓使用者與已完成的網頁互動的形式,藉由使用者的「參與」,網頁也隨之改變。

註四:行銷2.0,「engagement(交心)=exposure(曝光)+experience(體驗)」是行銷2.0之3e概念,主要是敘述一種資訊傳播方式,不是藉由單方面的廣播,
而是更藉由被傳播者接受資訊後產生的反應去結合而達到另一種傳播。以我來想的簡單例子就是核分裂反應。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

美學價值淺談

一年前看了新一代展,用自以為是的傲氣去看所有的作品。以為,可以指出每一個作品的缺點是多麼厲害的事情。對於設計,認知就好像工業革命之初的設計觀—「形隨機能」。不斷的從功能性的角度去觀看每一個作品,並且鄙視那些所謂的裝置藝術,認為設計,必須是一個完美的東西。
年少輕狂的夢想,渴望未來能夠成為一名設計師,不要裝置藝術,不要商業化作品,想要一個真正「Do man good」的設計。

一年後的今天,我又看了一次新一代設計展。我還是忍不住的用那傲氣的眼光去看著每一個作品。以為,可以指出每一個作品的缺點是多麼厲害的事情。對於設計的認知,我真的有進步嗎?隨著新一代展的結束,得獎結果的揭曉。每一個得獎的作品我仔細檢視,我體認到不一樣的事情。

過去,雖然我同意「美學」在設計上的重要性,但我從不認為「美學」是這麼如此具有關鍵性。當我開始仔細體驗那些得獎作品的美學,我開始感到害怕,因為我是如此的不懂美。

過去,我以為美學就相較於人的外表,機能相對應於人的內在與能力。理所當然的我忽視了深被誤會的美學如此多年。這句話,在今天被我重新定義:「美學,相對於一個人,好比其外在行為,包括基本的長相、儀態、行為舉止、待人處世,那種任何別人可以認識他的途徑,那是美學。而機能,是那個人的本身,他的心靈、思想、邏輯。」以此來說便截然不同,原來美學和機能是如此的形影不離。機能造就美學,而美學又反映著心靈。原來美學和機能從來沒有高下之分,從來沒有誰比較重要。

在此認知之後回來看那些設計作品,推敲設計的動機。其實那根本不是裝置藝術,也許這個詞彙讓他們被誤會、被貶低。美被人需求著,嚴然已經是一種機能。以美為目的的設計,也是一種為人的設計。不是奢侈,不是過多的享受。現在的社會本就在進化著,也許每個族群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但並不能一干子打翻那些,為了增加生活情趣而設計的作品。對於那些比較沒有衣食困慮的使用者,美是他們生活所需的糧食,好 比窮人需要衣食溫飽般。當然,這麼說並不是找了一個美麗的藉口讓富人可以更肆無忌憚的追求奢華享受。那些以美為主要訴求的設計,哪一個不重視環保?哪一個 浪費資源?那些設計,很多很多,不只新一代的作品。讓美找到更多的表現方式,讓美、華貴的感覺,可以在珠寶等貴金屬以外的材質上得到。降低了美的可能性,提升了美在環境中的生存力。事實上,我們更應該重視這種被稱為"裝置藝術"的設計。

The Windows (19)

窗外的憧憬(大志)

窗外的憧憬,那藍天,我好久沒再看。
兩個月過去了,時間彷彿對我陌生般的沒招呼聲就走了。
這兩個月做了不少作業,忙得不像話,對於設計,我不知道我成長了多少。
我只知道,我好像很久很久,沒有再次靜下心。

看,一年要過去了,我即將升大二。
值得高興的是,我仍然在前進,對於我的夢想我仍然沒有放棄。

只是越來越多的嘗試再嘗試,不斷的失敗再失敗。
有時候好懷疑,會不會我就是那傳說中不適合念設計的人?

但是我想念設計,我覺得設計不只可以帶給別人物質上的美好,
而是心裡、生活、質的提升。

我的確很理想化,我的夢想也很理想。
理想到我似乎無法接近。而我也一再的修改,想要更容易接近容易達成。
但我又害怕,夢想會不會就這一變了?

設計產品真的能幫助人嗎?
根據我設計2.0中提出的連鎖理論,是可能的。
但是他有很多的前提問題,
畢竟很多廠商的利益是建築在消費者的劣行,
如果修改了那些劣行,廠商就不再賺錢,
光是這樣的利益喪失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彈以及不合作。

唉。

我又在文章中嘆氣了,
窗外的憧憬,曾幾何時你又變得更加模糊了?

班上的朋友們,為什麼你們這麼不積極?
班上的朋友們,為什麼你們隊設計這麼沒興趣?
難道你們不是來念設計的嗎?
難道你們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名設計師而來的嗎?

你們的志向呢?
還是你們的窗外,根本只有平凡的景色?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The Windows (18)

窗外的憧憬(迷失中的轉機)

渴望,全知的神,請指引我一條路。

靜靜的凝視著,墮落的人群,腐敗的社會。

錯誤合理的滋長,蔓延過了道德的邊界。邪惡悄悄地,佔據人們的良知。

睜開雙眼,再也看不清是非對錯,仔細凝聽,也再也聽不到真心的微笑。

是什麼讓一切變得如此醜陋,是什麼讓這一切不再單純無暇。

我向上天祈求一隻真實之眼,能看穿任何事物、對錯、謊言。

當我看見身邊許許多多的醜陋與邪惡,我企圖毀滅它們。

於是我向上天祈求一把鋒利的武士刀,可以斬斷所有的邪惡與錯誤。

但是當我把視野望的更遠,我發現更多更多需要被糾正的事物。

於是我向上天祈求一雙翅膀,能夠帶我飛到任何地方。

但是當我旅行各地,糾正無數的錯誤。我卻發現自己身上也犯下了許多邪惡與錯誤。

我很自責,於是我向上天祈求一把真理之劍。我將他插在我腦中,企圖淨化所有的邪惡與錯誤。

但我卻發現我最根本信仰的錯誤。

世界真的有對有錯嗎?在這個混沌的世界,真的有那麼一條線能夠清楚劃分對或錯嗎?

我迷失了,我對我的過去感到自責,武士刀下的亡魂有多少是無辜的?

我闖入地獄,試圖修正過往的錯誤。但我卻不斷的發現更多更多的錯誤。

痛苦糾結,我的軀體開始變形,我的笑容早已消失,我的錯誤已無法在更正。

我祈求上天,全知的神。我到底該怎麼做?

上天,給了我一面鏡子。

「問題的真正答案,通常都不在問題之外。」

我看著鏡子,我了解了。

不是因為我真的知道答案了,而是我看到了問題。

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The Windows (17)

窗外的憧憬(我的路)



是阿,我自己也知道,我所尋求的世界不存在,
那我為何還要如此堅持?直到有一天,被自己害死了,才結束?


心中的疑惑,我想知道的事,我追求,不斷的,我卻不知道自己是否愈來越靠近。
對於是非對錯,我極力分辨,但是從此是非分明嗎?沒有,但是我的生命卻在流失。
幾年之後,世界不會改變。我也不可能出了一本書,叫做「絕對得是非對錯」。
不可能,即使有那麼一本書,在這個世界之中,他不會是正確的。

是與非,對與錯,我自己也明白,沒有甚麼是絕對的。
那人是不是只要活得快快樂樂就好了呢?
即使生在這混沌世界,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公平,許多許多的痛苦,
我們好像也沒有辦法透過外再去改變什麼。
如果我們維持一個快樂的心,樂觀的接受生活中的一切,是不是我們就不再會有痛苦了?

最近意外的,似乎跟基督教有點緣分。他說:神是我們的良心。
如果是,那也難怪再大的災難,不會被阻止。
如果所謂的神是我們的良心,那所有的經典告訴我們的,
是要用一個正確的心去面對世界,
儘管生老病死,如果過著有良知且富意義的一生,那對我來說,夠了。

我想要走的路,我在尋找一個正確的事情,
當我選擇工業設計,我立願望能以一己之長助人,
我不需要很多很多錢,我不用過很好很好的生活,我想幫助很多很多人。
這個世界,我不喜歡,我憤恨不平,我想要改變企圖扭轉。
但我知道,我現在知道,我不能。
我不能改變世界,我也不可能改變別人。
我們所能做的,是不是就是是應這個世界,並且快樂的走完?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為病人為窮人為孤苦無依的人,或是為家人為情人,
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只是不對的幫助幫助,到死都還幫助不完。
而邪惡的事情,還是會一直一直的增長,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如果神佛是我們的良心,請你告訴我,我到底該怎麼走。
我不需要做大事,也不想成為偉人。我只想知道,那一件對的事情,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
我只想知道,我們活著到底要幹嘛?我朋友說人類是吃飽沒事做才會想這些問題。
而我現在認為,人類過去的努力造就今天可以面對這個問題。

一次次和平面設計老師對峙,心裡感到委屈,
不是因為單純被罵,而是我和他的認知差異好大,
是我錯嗎?是他錯嗎?如同前面所講的,這個世界上的是非對錯都是相對的。
那我該做得是否就是順應環境?順應老師?以求安然畢業?

這好不像我啊!?我到底該怎麼做?
我迷失了,我好懊惱,我居然又迷失了。
我極力的尋找出路,但是我仍然迷失了。





窗外的憧憬,虛幻的讓我再也無法相信。
我想要走的路到底在哪裡?
我迷失,在這虛幻的世界,我可以平凡的度過一生,
但我絕不要毫無意義的走過。
我要的人生到底是什麼?我該走的路到底是什麼?
我仍然不懂。
景色如此優美動人,讓我有點又想投入在那夢幻,
如今我已知道那不存在,對於過去苦苦的追求我該如何面對。
對於未來的迷迷茫茫我又該如何決定?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不想隱藏

沒甚麼好隱藏的,
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我希望他是可以信任的人,
置於其他的..我也不知道。




靠...這算甚麼阿...

The Windows (16)

窗外的憧憬(那陣風)


那山,好高好高,聳立在我眼前,

就是他,衝啊!



----------



好涼快,一陣風,如果可以吹著我的煩惱有多好?
好多汗水,如果可以,排出累積的孤獨,有多好?

難以忘記,蜿蜒的樓梯,陡聳的峭壁,
在那山脊,原來小小的世界,可以那麼那麼的大,
原來我好渺小好渺小,那我的煩惱就更渺小更渺小,
我的孤獨就更更渺小更更渺小,

好懷念,其實才兩天前,讓我再一次享受,那種在山脊大喊的快感,
喊出所有的恐懼,喊出所有的不好,
就算有人聽到,就算沒人聽到,那又怎樣,
我要爬山,讓我再去爬一次。

The Windows (15)

窗外的憧憬(I wanna go away)

我想離開,遠遠的離開。
離開這些,不需要我的世界。
這個世界,容不下我,我想離開,
反正,也許還有很多很多的世界,
反正,也許還有很多很需要我的人,
也許,應該,大概,
我想離開。

但是,

我要去哪哩,
去哪裡旅行,
我真的能離開嗎?
我真的能離開嗎?

世界很大,有人用兩隻腳走完,
台灣很小,我卻只有狹小的生活圈,
我好想好想離開,離開去旅行,
但是我不能,
但是我不能,

是因為我不能,
還是因為其實我也不想?

雖然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但還是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雖然我還有很多很多朋友,
但有幾個幾個是可以信任的?

我想要相信,我可以自然而然的相信,
但是我不能相信,
為什麼?

我害怕,

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別人其實也不相信我。






就像個旅人,對別人來說,你只是個陌生人,
對你來說,每個人都是陌生人,
而我只是孤獨的尋找下一個尋找我的地方。


心中,累積越來越多的孤獨,
越來越沉重,無法釋懷,無法宣洩,
直到有一天,我動不了了,我只能在原地,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而我只能無力的,等著,等著不知道甚麼,
奇蹟嗎?

呵呵...。

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The Window (14)

窗外的憧憬(崩塌?)

窗外的憧憬,好美麗,
窗外的憧憬,好想擁有,
窗外的憧憬,為什麼那麼虛幻,
窗外的憧憬,原來只是一場夢?

原來我不存在,我只存在在夢裡,這只是一個想像的世界,
一個追逐完美的旅程。但是,
故事沒有完美的結束,因為我醒了。

我醒了,我在哪裡?
我在現實的世界嗎?
我在夢想的世界嗎?

原來我不存在。

我只是一個理想,一個人人曾經有過的夢,
想要達到一個完美的過程,我只是一個代名詞,
象徵著現實的殘酷,意味著夢想的虛幻。

我只是個惡夢。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生活中的相對(對與錯)

生活中的相對

當我反覆念著當若p則q,則若非q則非p,

越來越覺德邏輯的無聊。

所謂的邏輯,僅能運用在科學領域,對於現實生活,邏輯不存在。

因為邏輯,他有不可挑戰的絕對性,

然而所謂的絕對,便是控制了所有變因下的單純結果,

在童話故事裡面,你永遠不了解那個世界存在怎麼樣的條件,

所以作者的天馬行空是合理的。

在現實生活中,你也永遠不了解別人與別人的別人之間的複雜關係,

因此在這個世界,沒有理而言。

說到這裡難過,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理。

(定義:世界假指著人生活的社會,而非科學領域。)

因為沒有理,所也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對錯,

沒有絕對的存在,這個世界是數不盡的相對,

每個人的存在及其週遭環境有著不同的條件,

每個人與每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理由與動機。

當問題的產生,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假設去處理問題,

就好像用不同的條件去看待那一條一條的數學關係曲線,

除非我們將所有的條件都設成一樣,僅留下少數變數,我們才能獲得,

也許、應該、可能的最佳解。



政治是一個例子:

貪污的官員不是好官員。

你認同嗎?

想必大家都知道,貪污就是不對,

當大家指著民進黨某些人,甚至把他們逼上絕路之時,

忽然國民黨的某位形象很好的官員,也被爆出了貪污。

由於這個事件,使得民進黨的某些人得以喘息,可以暫時不上斷頭台。

倒是對於國民黨的那位官員則出現兩面聲音,

一面很正常的,認為貪污就是不對,

另一面的支持者,則認為貪污當然不對,但是那個官員捐出去的錢比貪污的錢還要多。

如果你是正常的人,也許你是那支持有貪污就不對的一群人,很正常,

因為在種種的定義之下(社會規範、政治學、法律),貪污是不當謀取財富,

是一個不正確且須受罰的行為。

但是站在曾經被他捐助幫助到的人而言,似乎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因為他們知道知恩圖報,因為他們知道他捐出自己的錢來幫助他們。

但是我則認為,捐出的錢跟你貪污完全是兩碼子事,

但卻有人可以解讀,貪污是為了捐錢。

那位什麼不說,捐錢是為了掩飾貪污?

(我相信另一黨的人可能會這樣說。)


也許你覺得很可笑,

但我則認為這只是定義下不同的結果,無分對錯。

只是該受罰的還是要受罰(法律定義在先)、要崇拜的還是可以繼續崇拜。



對與錯,沒人有能力說斷。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

然當所有定義都一致討論出的也只是在一個定義下的結果。



此外,也許人會想用不同族群意見的交集來找出真正的解答,

好像當越來越多人討論之後就愈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實則不然,因為你不知道答案的範圍到底有多廣,

你不能在一張白紙上畫兩個相交的圓就說答案在交集處,

因為答案可能在圓圈之外。

設計的本質?

先說在前頭吧,設計是什麼,這是很主觀的問題,
因此對於我的言論,也不必太過苛求,除非你有興趣探討這個問題,
不然看看就算了(甚至你可以不看)。

這篇文章篇幅很短,因為有些事情不需要太多的描述,
而是在了解之後對於生活中的現實去做判斷。

ok,以下開始。




先讓我們定義設計的範疇,

我不知道從最狹義的角度開始探討會不會比較輕鬆,
但總之,先以我僅熟悉的產品設計來探討吧。

直觀的看一個產品,從外表的特徵到實際的功能,
使用者的感覺到觀察著的審美、以及社會性、象徵性。

不管意涵與否我們看到的都是實際的面,
不管設計者有無巧思似乎也再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再引人注意。

這些客觀的條件常用來評斷一個產品是否好或壞,
或者講好聽一點:這是不是一個好設計?

但事實上都是:這東西好不好賣?

對於一個設計師,他注重的到底是產品的品質還是自己的薪水?

而產品的品質是用金錢衡量還是以消費者的實際使用來衡量?

若以消費者的實際使用來衡量,

是不是以滿足消費者的膚淺慾望程度來衡量?還是真正對消費者有好處,真正改善消費者生活?

如果是改善消費者生活,那是讓生活變得更方便嗎?還是更加糜爛?更不需要手腳?



試問如果這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人是不是可以沒有慾望?

試問如果這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人是不是就不會在進步?

試問如果這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人是不是就會很快樂?

(定義:完美的世界,假定為物質生活好到不能在好的世界)

產品設計到底是幫人走向更好,還是走向滅亡?

產品設計到底是什麼?




當我放大定義範疇,設計是什麼?

設計最原始,是一個以特定目標的計畫行為,

試問現在的設計,他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我夢想的設計,是可以助人為善與人為樂,

好的設計讓人快樂、讓人滿足、讓人活的更好,

當我越來越了解設計,越來越看清設計的醜陋。



懷念當然哥倫布的浪漫,我依稀記得我來到此的原動力與那個聲音,

我有點害怕,當我成長、步入社會、投入職場,

設計出一個又一個讓老闆不斷賺錢的工具,

設計出一個又一個不斷老消費者失血卻又無法滿足的商品。

沒錯,我不想設計商品,我討厭設計商品,我厭惡所有的商品設計,

我所追尋的設計,是一個不存在的理想,至少我不認為他存在於現實世界,

我所認為最近的理念,曾經讓我一度感動,

無印良品-「這樣就好」的設計理念,

大概也只有極為少數的消費者以及設計者能夠感受到,

甚至,我認為那些理念,似乎也是噱頭。

是不我夠用心寧聽,不夠仔細觀察,還是那個設計,

只是為自己日本風格的設計理念冠上的冠冕堂皇的標籤,

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商品。




我不知道要問誰,我不知道哪裡有答案,

當我光寶越想越深,越來越覺得這東西只不過是個屁,

是一個能夠短暫吸引消費者目光,也許替老闆賺了很多錢,

也許成為一個趨勢,so what?

所謂的商品,只是用來賺錢,對於生活,只是奢侈。



人永遠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去生活,

還是在科技能夠到達光環保技術前,

我們只能過者不斷消耗以及浪費的生活?



誰又能肯定科技能夠那樣發展,

或許你說,那還那麼久遠,你想太多了。

但我認為,這樣的特質是我更加確定我選擇讀設計的主因,

懂關懷、能感動,我不想賺大錢。



好了,本篇文章不想告訴你設計的本質是什麼,我想你有你自己的答案,掰掰。

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The Window (13)

窗外的憧憬(幻覺)

我知道這是幻覺,

幻想你的感覺。

那也許是我要的世界,

我從未從中走出。

那個人不是你,

自從離開你的陰影,

我以為我獲得一片海闊天空。

但是我沒走出那個世界,

我想走出那個世界,

那真的不是我要的世界。

讓我離開,我會自己離開,我會好好離開。



窗外的憧憬,也許是曾經有過的幻想,

如此真實又虛幻到難以辨認,

也許要到某一天夢醒時刻,

才明白原來窗外的憧憬,

不是自己想要的世界,

自己想要的世界,

就是身邊的時時刻刻點點滴滴。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The Window(12)

窗外的憧憬(我不累,繼續!)

我不累,繼續!

手拿著新纏握布的球拍,

還把拍線磅數調到了20磅。

身體猶如增長了40公斤的我,

已經無法再跑。



一個調高調遠,我死命的追。

一個個突如其來的切球,我死命的追。

對於每失掉的一分,我死命的追。

只是怎麼追,好像都追不到。

我看著一球一球的落下,

在我眼前,我身體無法動彈,

雙眼無奈的凝視,為什麼我接不到。

無奈的笑,心裡的無奈誰知道。



做在場邊觀望,按摩著操過度的右手小手臂,

無奈的看著大三學長、生工系的學長、學姊、學伴、同學,

他們好強,速度好快,為什麼我都跟不上。



再度無奈的笑,心中的難過難掩,

生工系的學長也跟我說我雙打打的不錯,

學姐也跟我說我雙打打的不錯,

真的不錯嗎?失掉了幾分自己知道,

也許是長久打下來的經驗能打出幾個好球,

但如果這樣也算不錯,也許是他們把我想的更糟吧,

也許,也只是客套吧。



男單鐵點,是鐵贏嗎?還是鐵輸?

學長跟其他系的人聊天邊指著說我是未來接他男單位置的人,

我還是無奈的笑,

我能嗎?我連阿錐仔都打不贏阿,

我應該是系羽裡面能打的幾個中最爛的吧,

為什麼跑不動,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總是勉強殺球,

明明就沒力道,怎麼殺的進去?



我身體累了,但是我的心還沒累,繼續,再來一場。

我會努力,直到我可以打贏系羽裡面所有的人我還是會繼續努力。



窗外的憧憬,是一個個難以實現的夢想,

也是一個個難以存在於現實的理想,

我來到這,看到這一片天地風景,

我知道我要來做什麼,

也許夢想沒有辦法達到,

也許理想難以實行,

但在這現實的矛盾生活之中,

誰又敢肯定有沒有辦法達到那個至少能令自己滿意的極限呢?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The Window(11)

窗外的憧憬(曾經)

有這麼一段曾經,熟析的溫度、習慣的味道。

是忽然的想起,還是心中仍有一點點的渴望?

那一條路、那一條街,不曾再走過,

實際上是否有所改變我不知道,但是在夢中,

一切的一切都已經不同。

在夢中,這一切就這樣開始重演了起來

一段逗趣的對話,你終於說出了口。童稚初澀的心,第一次,將要開始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將要開始許許多多的曾經。

曾經,我們不說話過了好一段日子。

曾經,因為賭氣而冷戰。

曾經,再也無法忍受而破口大罵。

曾經,看著你頭也不回的離開。

曾經,你避不見面。

曾經,你想要逃避。

曾經,我們嘗試解決。

曾經,我們失敗很多次。

曾經,我們放棄。

曾經,我們又一次次的鼓起勇氣。

曾經,我們又一次次的遭遇到同樣的問題。

曾經,我們又面對同樣的結果,

曾經,我們失去信心。

曾經,給彼此機會。

曾經,傷害彼此。

曾經,自私的只想要在一起。

曾經,只因為不想讓這一切成為過去而努力。

曾經,直到我知道我真的對你有愛,我決定離開。

曾經,當時間流過,你說過你能改變。

曾經,看到那封信我很開心。

曾經,因為我又想起曾經,因為很多很多的不捨,但我第一次拒絕了你。

曾經,變的如此滄桑。

曾經,不再像回憶一樣甜美。

曾經,是一種挫敗卻又無奈的選擇。

曾經,我很確信這麼做是對的。

曾經,直到我一次次的想起,我開始懷疑了。

曾經,就像夢中,那雙手的溫度,令我不捨放開。

曾經,就在夢中,那熟析的味道,令我不想離開。

曾經,那條街有過的所有回憶,

曾經,所有的歡樂、偶爾的感動、幾次的無法說出口。

曾經,令我婉惜。

曾經,也讓烙下很深的傷口。

曾經,甚至讓我開始畏懼。

曾經,讓我不敢面對想要忘卻。

曾經,只是很多很多的錯誤。

但是曾經,卻是非常非常的真實、存在。

不要在午夜夢迴,不斷不斷的問我:「在一起好嗎?」

心裡的難過,只分享給黑夜以及有緣的人。

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這個網誌,

曾經很錯愕你知道我有另外一個網誌,

當然我讓它荒廢了,

曾經為了保持聯絡我們也有過另外一個網誌,

但我也讓它荒廢了。

班上最近亂湊隊,我只想搖頭說那是不可能,

我想我,可能,還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吧,

至於那個人,我覺得她很好,但絕對不適合我。

有人真的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人嗎?

適不適合很重要嗎?

你說:適不適合應該沒有比想不想或是願不願意重要吧?

我沒回答,我不知道,但我沒有認真的思考,

那時,我只想拒絕,即便我知道你很有心,只是我已經不敢再一次的嘗試,

因為我不想再一次的受傷。

應該說,我不想再一次,讓我們兩個受傷,

我還想保留一點緣分,不想因為愛情而燃燒殆盡,

我還想要保持聯絡,因此每次你遇見我總不忘打招呼,

因為我憐惜這一段相遇、挽惜這一段感情,更珍惜妳這麼一個人。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取代,有沒有人可以達到,有沒有人可以給我這麼多,無論傷心快樂。我知道我們都付出很多,只是我們不怎麼夠成熟,只是我們不怎麼夠適合,也許,只怪相遇太早,早在我們有能力成熟面對所有問題以前。但這也是緣分吧,無論如何的心存感激。只是對於我的選擇,心中只有愧疚。

以後?我不知道,我只想好好過,好好唸設計,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不只可以照顧好自己、也可以照顧好我爸媽、家人,我也想照顧更多人,設計是我所知道最能夠傳遞感情的東西,冰冷的產品,也可以有濃郁的愛,可以將溫暖,傳遍到需要的人手上。這是我更深層念設計的原因,也許也是這樣同意老師說講的:設計就是愛。

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The Window (10)

窗外的憧憬(夢魘)

一場噩夢,又一次提醒自己的恐懼。
過去的傷口,還來不及復原,
恐怖的幻想,又一次次的提醒,那段錯誤。

震懾的鋼琴聲,第一次如此的挫折與畏懼,
往後的日子,即便看上去無不平常,
但是心理的擔憂,卻從未減少過。

我太容易接受別人,太容易信任別人,
太容易親近別人,卻不怎麼了解別人,
我不想再重蹈覆轍...。

每個人臉上都帶著面具,我看不清底下的表情,
我不懂,不了解,不要問我,我不想,
也許,我更該學習保留,也許人與人之間需要隔閡...,

是嗎?

手機設計概念(2)

未來的生活是如何?要如何預見未來?

理想、技術與生活三者的關係似乎就是其中的鑰匙,
人類是善思考的動物,因為思考、懂得改善所以有進步,
而後技術的進步達到更貼近理想的生活,
但看似結局的同時卻又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因為人類不懂得滿足,與其說改善生活上的缺點、問題是科技技術進步的原動力,
到不如說是因為人類永遠活在不滿足之中才讓我們科技時時有進步的空間。

手機,從過去的單純聲音傳訊到可以文字傳輸、影像傳輸,
並同時整合了影、音、娛樂、數位攝影以及網路、資料傳輸和GPS,
在不久的未來,更可能因為商務需求整合投影機或者用手機自動駕駛汽車,
總之,我看到的是無限的整合,隨著科技技術的快速進步,
我們的手機可以整合越來越多的東西,
到最後,手機會變成一部可以隨身攜帶的萬能機器,
只要有這部機器在身上,便可以滿足所有外出時可能會遇到的需求,
更甚者,科技再再進步,這機器也會開始整合家裡的部份功能。
直到有一天,始終無法滿足的人們發現已經無法在整合其他的東西了,
似乎已經沒有別的需求了,他開始仔細思考,生活上到底還欠缺什麼?
他看著他生活中幾乎是僅有的一部機器,他不禁問到:
「為什麼要整合那麼多的東西,讓生活中只剩下這個東西?」

當然,上面提到的一段小小的假想應該不太可能發生,
因為整合具有方向性,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整合也是有限性。
也就是說,整合,會達到一整臨界飽和點。
在思索未來生活時,我想到的就是這個飽和點,
或者說,我想到的問題是:在那飽和點之後呢?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手機設計概念(1)

還記得那天晚上的冷颼颼,出了汐止車站,
迎面而來的不只是那早已做好心理準備的低溫,
還有一個神奇的靈感。

電子紙,一個可藉由通電讓其顯示不同資訊的技術,簡稱EPD技術。
原本是在開發用以解決紙張的重覆使用(如同報紙)的解決方法,
以至於未來可能發展成所謂的電子書,讓一張紙可以無限次的重覆使用。

當然,光寶的比賽,我想做的並不是電子書。
利用這個技術,當一張電子只附在一面鍵盤上會發生什麼事情?
一個可以改變、使用者自訂介面的結合。
舉例來說,原本手機上的鍵盤上寫著許許多多的ㄅㄆㄇ、ABC、123,
將可以根據需要顯示所要的資訊,
當撥打電話時顯示123,當編輯簡訊時根據要輸入中文還是英文顯示ㄅㄆㄇ或是ABC。
也就是說,按鍵可以具有選擇性。
配合程式的控制,電子紙的顯示,按下同一顆按鍵可以因時制宜達到不同功能,
並且不會造成使用者的錯亂。

另外,配合(電阻式)觸碰式面板的技術,讓按鍵的位置可以隨意放置、擺設,
並且配合電子只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設定風格。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按鍵與螢幕的結合,兩者互相包容,
藉由這麼樣的技術結合,讓我們的螢幕可以顯示按鍵,按鍵不在佔空間。
手機的螢幕可以擴大到整個手機,在視覺上可以獲得更好的享受。

當然,以上只是當初所想的,而這是手機的基礎設計構想。
但是這手機不僅如此,
藉由這樣的功能整合讓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建造自己的STYLE。

手機變成是可變的,
這樣的Freestyle變成這個手機設計的核心價值,
因此除了這樣的技術結合之外,
所有手機的一切必須符合、並且讓使用者感受到他的Freestyle。

Freestyle-Yourstyle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The Window (9)

窗外的憧憬(害怕)

黑暗中的無助,很多人都體驗過。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戰勝它。

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衝勁,以及當初對設計的渴望及規劃,
我參加了光寶比賽。

經過幾次的討論,我們決定設計手機。
這個手機的概念是我所構想的,沒想到真的採用了,
是因為這個想法真的很好嗎?還是因為沒有其他構想了呢?

利用電子紙讓按鍵更具人性化,這是當初唯一的構想,
老實說,並不是我對這個想法不夠有信心,而是這麼一點真的夠嗎?
設計真的如此單純嗎?
其實看看過去得獎的作品,不難發現其實構想都很簡單,
但是都扎扎實實的解決某些問題或是讓某樣產品更能夠執行他的目的。
然而我們目前決定的構想僅只是針對按鍵的突破,
這樣真的夠了嗎?

我想"人性"是一個出發點,是我們應該要走的方向吧。



我很害怕領導,我深怕自己會帶領相信我的人走錯方向,
隨然只是個比賽,但卻是很重很重的負擔。
曾經有過的自信,在漫長的黑夜中接受考驗著,
每一次的討論陷入寂靜,對我自己的實力又是一次的打擊,
也許是對事情的要求完美,儘管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完美,
但我不希望自己就是那個失敗的領導。




漫長的黑夜,每天都在度過,
但是真實的自己,赤裸裸的在面前,
我看見恐懼,我需要堅強,需要更多的實力,
讓自己可以更加往前。

我怕,但是我一直希望能夠磨練自己的領導能力,
因為我總有一天,我要成為創意總監,
不一定在哪家公司,也許我會自己和同好創業。

今天和一個大學認識的朋友聊了很多,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那麼容易信任別人,
輕易的說出自己內心的思想,
也許別人不會認同,
但我也不想因為自己的思想而影響自己的交友,
我承認我的思考方式很奇怪,
我甚至覺得,我每一次的思考方式都不一樣,
我也不是很確信自己的中心思想是否就是那個真理,
更甚者,在看似容易了解的外表下,
是否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

我是誰?

上了大學之後自己又有所改變,
我開始絕得自己是一個難以捉摩的人,
還是因為我太容易受到影響呢?



窗外的憧憬,我好像要那一片湛藍的天空,
窗外的憧憬,我好想追尋心中那美麗的日落,
窗外的憧憬,為什麼我始終絕得好遙遠好遙遠,
我努力的前進了,努力的靠近了,
為什麼,我不曾覺得距離縮短了?
還是我根本走錯方向?

黑暗的夜,只甚下自己面對自己,
赤裸裸的展現恐懼,
最不信任自己的人...,
其實是我自己,
最不肯定我的人...,
其實就是我自己,
曾經的愛讓我迷惘,
無盡的等待讓我疑惑。

我是一株善等待的小草,在窗戶上,
看著夢想,長大。

生活中的相對(無解)

生活中的相對



(無解)

生活中的相對,是一個一個無解的問題。如同數學曲線圖形中,你無法去斷言開口向上的拋物線的最大值,因為你知道無論向左還是向右探討下去,Y值只會越來越大,大到你想要它有多大它就有多大。因此在生活中面對問題時必須考慮所謂的限制,也就是現實狀況的條件。一但有了條件,問題便有機會解決;一個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一但給定X值的範圍,便有機會獲得相對極大值。而那個相對極大值,便是我們想要尋找的解答。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的問題,就算都比這個數學問題還要複雜個幾千倍,我們還是可以找到答案,只要我們使用了正確的條件。

相對是無解,但是如果用適當的角度與條件去判斷,我們可以得到適當的最佳解。

曾經有這麼一個問題:有一個男人她心愛的妻子被姦殺,他找到兇手之後將兇手殺掉。之後便自己投案,請問法官該如何判決才是最適當的?

生活中的相對(序)

生活中的相對

()

相對,從這個詞來剖析現在的世界,可以把所有IQ不到200的人搞死,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個。

什麼是相對?我不知道,因為定義沒有絕對的。只有比較多的人認同的定義(普世價值)與比較少人認同的定義。

我知道要去談論"相對"絕對是一條不歸路,但是心中一直有想去完成一個談論"生活中的相對論"的想法,索性,利用生活中的零零總總來逐一完成,以免腦力消耗過度。

要去形容相對,我選擇用絕對。絕對是必然性的結果並且具有唯一性,他不可置否的存在且完全不能去質疑。有一種東西叫做真理,他是一種絕對,也是唯一的絕對。除此之外的所有東西,便是相對,既不是必然性的結果也不具有唯一性,他不一定存在也可以隨心所欲的質疑。對與錯、是非善惡,都是相對的。

然而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正因為著所有物質、理論、行為的不確定性,讓彼此質疑、不信任,甚至戰爭。而所有的問題,也似乎也都指向這個相對。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沒有真正解答的問題,如何去做出具有較大利益的決定,讓人們可以活的比較自在、快樂並趨向於那個絕對不存在於世界上的真理世界,便是這個問題值得面對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內心一直想要追求的答案。